印度尼西亚南加里曼丹省,Banjar县,聚龙第四种植园。
从瞭望塔上俯瞰,在一望无际的绿色棕榈林中,有一片生活区尤为显目。灰色的屋顶,蓝色的墙体,这是聚龙种植园里最常见的“蓝房子”,这里是一个“聚龙村”。
一栋栋屋舍整整齐齐,村口种有一片火龙果树,通向村子的石子路平整宽阔,村子的中心建有橙色的自来水井,道路两边的屋子房顶上支起了高高的电视天线。居民们都是工作第四种植园的本地员工。不难看出,聚龙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做了很详细的规划,并且卓见成效,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:现在我们生活得很富足。
日头升起,村民们都下地劳作了,整个村子空空荡荡的,略显寂寥。此时,从不远处的一座房子里传来一阵舒缓而轻快的印尼歌谣——那是一座别具特色的房子,在这清一色的“蓝房子”中十分引人注目。屋子四周都装上了半米高的栅栏,刷上了彩色的油漆,显得鲜艳活泼;从屋顶上挂下的黑色遮阳帘幕半卷半垂,可以看出主人家的别致心思。
这是一家托儿所。三个五、六岁大的孩子趴在栅栏上,正在低声谈笑。走廊上,有一张小吊床,由一根黄色的粗绳和一张棉麻床单巧妙地吊在房梁上,在规律地来回摇荡,里面躺着一个正在睡觉小孩子,外面露着一只小脚丫。屋子里,另有四个小吊床在摇晃着,通过露在外面的小脚丫可以看出里面都躺着睡着了的孩子。白色的墙上贴了用来教幼儿识物的图画,地板上随意搁着一个正在放音乐的手机,播放的是哄孩子入睡的印尼歌谣。一位包着褐色头巾的年轻女子正在逐个查看这些睡着的孩子,时不时搭把手摇着这些吊床。
这家托儿所开了快一年的时间了,这位名叫Nor Rahmah Neard的女子既是这里的主人,也是这些孩子们的看护人和老师。平时这里一共有十一个孩子,村民都在聚龙工作,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,就把孩子送到托儿所,托付给Nor照顾。Nor勤快细致,不仅照顾孩子们休息玩耍,还会教授一些基础的学前知识,村民们都很信赖这位年轻的老师。
我们的到访惊动了那三个孩子,他们齐刷刷地趴在栅栏上,瞪着乌溜溜的大眼睛,好奇地看着我们。我们忍不住端起相机,想记录这些美好的画面,却在镜头里看到他们欢快又腼腆的笑脸,真是一群可爱乖巧的孩子。我们给孩子们看刚刚给他们拍的照片,他们开始欢呼雀跃起来,再没有了羞涩的模样。Nor一直坐在一旁,微笑地看着孩子们和我们玩耍,沉默而温柔。
在回去的路上,我们还在满心感叹,聚龙四园董事李伟给我们讲起了Nor的故事。Nor今年21岁。两年前,她来到聚龙工作,因工作表现优异,被选拔为常青树二期的学员,幸运地获得了到中国交流学习的机会。然而,Nor却选择了留在家里,跟同在聚龙工作的男友结婚,并且很快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妈妈。随后她放弃了工作,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家庭当中。很不幸的是,孩子在一岁的时候夭折,Nor伤心欲绝,每每看到村子里的孩子们,Nor都会想起自己的孩子。但是,在家人的鼓励下,Nor很快振作起来。她发现村子里父母工作起来就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,于是在公司领导的鼓励下,开办了这样一所托儿所。如今,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每天都丰富多彩,她励志做一名幼师,陪着孩子们成长。
聚龙四园董事李伟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我们希望员工们有自己的想法,鼓励他们不断去尝试,并且乐于给他们创造条件、提供帮助。这是聚龙的事业,也是他们的生活。他们生活得越好,说明我们做得越成功,说明我们也会一起发展得越来越好。”
或许,这就是聚龙最受当地人尊敬和欢迎的原因:我们一起创造家园,让每一个“聚龙村”的村民都有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,让每一个“聚龙村”的孩子都有一个学习的地方,更让每一颗在生活中受到伤痛的心有一处遮风挡雨的家,让每一只在人生大海中迷航的船找到扬帆的方向。
|